当你种下一颗树,它长得不好,你不会责怪它。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:它可能需要肥料,或多些水,或多些阳光。
你永远不会责备树,但你却责备你的儿子。
这是在一行禅师的两本书:《活得安详》、《活在此时此刻》中都能见到的一段话。
这段话什么意思呢?
意思是我们往往不去发掘问题的本质,而总是偏执地将责任归咎于他人。
你种的树长不好,你会知道是自己没有尽心呵护到,或是与环境有关;而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,我们却不会深挖其中的根源,只会一味地责怪孩子。
是不是确实如此?
此刻,我想你的心中一定认为:确实如此!
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,被一行禅师解释为:缺乏理解。
我们不去责怪树,是因为我们理解了树之所以没有茁壮成长的原因;而我们责怪孩子,则是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,只是从我们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问题。
根源是什么?是我们没有低下头去,不肯跟他们处在同一个角度去观察。
大街上,一个女人领着孩子向橱窗里看,并且高兴地对孩子说:“宝贝!你看里面有很多好东西!”孩子却抱怨说什么也没有,对孩子的抱怨,女人也很生气;但是当她发现自己的鞋带松了、弯下腰去系鞋带时,忽然发现从孩子的高度去看,只能看到面前的一堆长筒靴,根本望不到橱窗里面去…
这一个瞬间,女人才彻底理解了孩子的抱怨。
而我们很多时候,就是缺乏这样一个弯下腰去体会的机会,或者没有弯下这个腰的耐心,所以才会造成和孩子、家人以及他人的许多误会、矛盾或争吵。
换位思考一下,不被理解的另一方,会不会往往有着我们没能发现的痛苦和苦衷?
其实很好理解:我们也曾经有过被别人误会或者无端指责的时刻,在那个时刻,我们的内心无疑是异常痛苦或愤怒的。
小时候,曾有过这样一次经历:
三年级,我们教室的窗户都还是木质的窗框,有些地方缝隙很大,都是用白纸糊上的。
一天课间,我发现一处缝隙的纸被人捅破了,但是纸还在;带着好奇,我用手指拨弄了一下窗纸,又轻轻把纸抚平,希望它能继续挡住缝隙。
上课时,老师不知道怎么发现了这个破洞,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一个窟窿大做文章,质问同学们是谁捅破了窗纸。
这时,邻座的一个同学勇敢地站了起来,用手指着我对老师说道:“报告老师!我看到了,是蜗牛捅破的…”
欲辩无词!
那一刻,我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,也从此对那个同学怀恨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