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家族发源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山村家庭,在爷爷曾玉屏时,这个家庭的十几代人都靠务农为生,且几百年没有出过一个秀才,但在曾玉屏的努力下,迅速发展和崛起,儿子曾麟书考上了秀才,结束了家族几百年没有秀才的历史,孙子曾国藩考中了进士,之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,一百多年间一直都是名门望族。总结曾国藩家族的奋斗和传承史,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
第一阶段是起步时期,时间上大致从曾玉屏立志奋斗到曾国藩考中进士。
和大多数湖南人一样,曾国藩的先人是从江西迁徙而来,明末清初,才在湘乡定居,而直到曾国藩出生的前三年,曾家才再次迁到曾国藩的出生地白杨坪居住。太高祖曾元吉时,家境比较富裕,资产一度达数千金,还在衡阳、湘乡等地置有土地、房产。但同一般家庭一样,曾元吉老了后将田宅家产平均分给了六个儿子,仅留四十亩田养老,他的儿子、孙子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,到了曾孙,也即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时,通过勤劳耕作,家境才又渐渐好起来。
曾玉屏年轻的时候,游手好闲、不务正业,乡里人都认为他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。据他自己回忆,三十多岁时,有一天,村里老人喝问:“你就想这样度过一生吗?”这一声喝问让他醒悟过来,并从此一改旧习,勤勉治家。曾玉屏在曾氏家族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是三个方面:一是使家族富裕起来。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财富的变化,曾玉屏少年时,因为家里穷,连祭祀祖先的祠堂都没有,家境好转后,他就和族中老人商议,建立了祠堂,并规定每年的三月祭拜祖先。二是督促子弟读书科举。有了一定的财力后,曾玉屏便督促儿子读书,鼓励他们走科举的道路,大儿子曾麟书资质一般,但毅力坚定,在父亲督促下,先后失败了十六次,终于在第十七次考上了秀才,成为了曾家历史上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,曾家从此之后进入书香之家行列。三是订立家规家训。主要是八字诀“书、蔬、鱼、猪、早、扫、考、宝”和三不信“不信药医、不信地仙、不信僧巫”,涵括了从精神到行为等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,为曾家人提供了生活指南,对家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。“八字诀”和“三不信”对曾国藩有极大影响,他一生都在践行,且多次告诫、督促家人要遵循祖父制定的家训。
值得一提的是,曾玉屏非常睿智,曾国藩考中进士后,家人都非常高兴,不少人还抱着一人得道、鸡犬升天的心思。相反,他却一再告诫家人,“宽一(曾国藩乳名)刚考中进士,事业才刚开始,我们不要麻烦他,让他能专心干事。”“他一个人在京城开销也很大,我们家里尽量自给自足,不到万不得已,不要向他要钱。”这是多么睿智啊!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告诫,曾国藩才能在北京安心读书、做官。
曾玉屏有三个儿子,老大英年早逝,老二即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,老三曾麒云,曾麒云的一生很平淡,没有什么值得叙述的事迹,他也没有生儿子,过继了二哥的儿子承续香火。曾麟书是个典型的读书人,大半生都在为考秀才而奋斗,他对家族的贡献在于两方面:一是考中秀才,结束了曾家几百年没有秀才的历史。二是督促曾国藩兄弟读书,为了让儿子学得透彻,他想了很多办法,一有空就讲授,不论是在吃饭,还是床上睡觉的时候,且要求非常严厉,必等到曾国藩理解后才肯罢休。在家风方面,他更多的是继承父亲传承下来的治家理念,曾麟书曾命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: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,但以箕裘承祖泽;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,且将艰巨付儿曹。可以看出他传承的家风和洒脱的心态。曾麟书在养生方面总结有一些心得,并将其中的保身三法:节欲、节劳、节食传授给曾国藩,对曾国藩思索养生保身法起到了启蒙作用。
第二阶段是腾飞时期,时间从曾国藩考中进士到去世。
曾麟书生了五个儿子、四个女儿,五个儿子按年龄分别是曾国藩、曾国潢、曾国华、曾国荃、曾国葆,五个人在族兄弟中分别排老大、老四、老六、老九、老末,因此,曾国藩平常都称弟弟们为四弟、六弟、九弟、季弟。
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,5岁时开始在父亲教导下接受童蒙教育,但学习天赋一般,没有像历史中的许多大人物一样少年时就崭露出过人一面,而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读书子弟,靠着勤奋苦读的笨功夫,一步一步地通过科举之路,秀才考了七次,进士考了三次,其中充满坎坷。曾国藩考中进士的时候28岁,随后在家休息了一年,才进京为官。有的学者认为,曾国藩30岁以前都是庸人,庸人这个词笔者不认可,毕竟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,已经说明了其区别于大众的一面。不过,他30岁以前的人生乏善可陈却是事实,如果没有后来的际遇,他可能就是大清王朝的一个普通官员,循规蹈矩、平平淡淡度过一生,他的人生也许会比较富足,但绝对不会焕发光彩,更不会像后来那样成为影响历史的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进了京城之后,他的人生开始不平凡起来,先是在初进京的任职选拔考试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,顺利进入翰林院,并获得道光皇帝赏识,在随后的十年中七次获得提拔,其中一次连升四级,37岁时就成了内阁学士、礼部侍郎,挤入大清官场的核心层次。作为一名汉族官员,这在清王朝成立以来的两百年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。究其原因,除了自身勤奋外,和他的修身有很大关系。当大多数读书人都以当官为科举目的,当大多数读书人越过龙门后就迷恋权力带来的各种好处,沉陷各种享受的时候,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,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理学研究上,并按照理学家的标准来修炼自身,显得是多么不一般。曾国藩的严格修身和勤奋好学,让他很短时间就在京城读书人圈子中小有名气,并引起了道光皇帝的关注和赏识。
曾国藩考中进士,无疑对曾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,在修建符合曾国藩翰林身份的府邸过程中,曾氏家族最起码在名气上,就已经在当地,乃至湖南省有一定影响力,特别是当曾国藩位列内阁学士、礼部侍郎后,这种影响力就更具有实质性,曾国藩也成了在朝的湖南籍官员代表,湖南遇到需要向朝廷请示、需要朝廷支持的重要事项时,时常会请曾国藩出面上奏,而在这中间,曾国藩家族就成了曾国藩与当地官场联系的一个纽带。不过,曾国藩自律性比较强,在家书中,他时常会要求家人不要介入当地官场,更不能插手当地的事务。
除了这种影响力的提升外,曾国藩对曾氏家族的贡献还在于两个更为重要的方面:一是为家族培养了人才。一个家族的发展,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,只有当家族中出现了众多人才,这个家族才能枝繁叶茂,成为真正的名门望族。曾国藩在京期间,对几个弟弟教导很勤,几乎每个月都要寄去家书,考问、指点他们的学习情况。办团练后,几个弟弟先后从戎,四弟在家主持家务,并兼任当地的团练负责人,六弟在和太平军战斗中战死,季弟在攻陷南京前病死,只有九弟最有福分,也对曾国藩的帮助最大。天京攻陷后,曾国藩封为侯爵,九弟封为伯爵,兄弟一日同封侯伯,这在历史上也少见。二是订立家规家训。在爷爷、父亲家规家训的基础上,曾国藩先后制定了“三致祥”“四字诀”“八本说”,并为家中子弟读书、妇女劳作制定了详细的课目。曾国藩家训内容全面,涉及学习生活、为人处世、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,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其中贯穿的引导方向,他要求子弟不做官,要有一技之长,具备不靠家族独立谋生能力,切勿染上富家子弟习气,过简单生活、保持寒士家风。曾国藩对子弟要求很严,但眼光敏锐,不刻板,当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考科举时,当大儿子感到父亲因为语言不通,以至于在和洋人的交涉中存在种种不便,萌发学习英语的念头时,他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。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中国近代数学家丁取忠、李善兰,当小儿子和他们接触,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时,他也给予了支持和鼓励。
曾国藩的家训一般通过家书寄到老家,四弟曾国潢扮演了具体执行者的角色。曾国潢因为天赋不高,当大哥进京为官后,作为次子的他,毅然接过了主持家务的重担,他的身上虽然毛病不少,但对于大哥在家书中的告诫,大体都能遵照执行。后来曾氏家族发展越来越好,曾氏子弟个个成才,这里面也离不开他的功劳。
(本文节选自《曾国藩家风》)
《曾国藩家风》
ISBN:978-7-5166-2725-9
姜志勇 孔珍珠 著
新华出版社 2016年9月
定价:30.00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