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上,曾国藩是公认具备“立功”、“立德”、“立言”三大德的圣人。
从人生的维度,曾国藩又堪称中国士大夫的完美模版,40岁不到便官拜内阁学士、礼部侍郎,升至二品,40岁后独力支撑大清危局,力挽狂澜,平定太平天国,堪称晚清第一功臣。
曾国藩做官立功都达到极致,晚年面对凶险的政局,依然全身免祸,死后封一等毅勇侯,谥曰文正。很多人知道曾国藩从小资质平平,反应迟缓,并不以机谋见长,但很少人了解,正是曾国藩的“又笨又慢”,才成就了他的“千古完人”。
在曾国藩流传后世的无数格言中,有十句话真正道出了曾国藩又笨又慢却能平天下的本质:
1、成功的路有千万条,我只走那条看上去最笨、实际上最踏实的路!
故事背景
对于资质平庸的人而言,流汗是肯定的,流泪也是必须的。16岁那年,曾国藩开始考秀才,他老爹也跟着考。
第一次,曾国藩意料之中的落榜。他老爹安慰他,你才考一次,不要灰心。
第二次,又落榜。他老爹说,事不过三。
第三次,再落榜。他老爹说,咬定青山不放松。
第四次,照样落榜。他老爹说,下次爹还陪你考。
曾国藩热血沸腾,更加倍努力读书。可是一连考了六次都没考上。
曾麟书捶胸顿足道:“我已考了16次,你这又考了6次,就是瞎猫,也该碰上死耗子啦!咱曾家就是一个陪考的命啊。”
曾国藩对老爹的抱怨不置可否,他认为,科举考试还是公平的,“只有文丑而侥幸者,断无文佳而埋没者”。这是毅力,也是气度,他不但未对屡次落选而动心,反而将其作为鞭策、激励自己更加注重磨练文章的动力。
1833年,老天爷终于开眼,23岁的曾国藩在第七次秀才考试中入围,名列倒数第二。
2、不为圣贤,便为禽兽;莫问收获,但问耕耘。
故事背景
曾国藩年轻时考秀才,总是考不上。心情烦闷之下,学会了抽烟。有一天,他吸完烟,突然意识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。他一咬牙,一跺脚,把身边的水烟袋摔到地上,用脚踩,使劲踩,踩了个稀巴烂。他发誓:不能立地放下屠刀,终不能自拔,我现在就戒了它,永不沾口!
头一天,曾国藩如热锅上的蚂蚁;第二天,抓耳挠腮;第三天,跑出去买了水烟袋,把三天的烟全补了回来。
十几天后,曾国藩每日都昏昏欲睡,精神萎靡。这应该不是吸烟造成的,而是人的生理周期。可他断定是水烟上瘾的恶果,他再发誓说,如果不戒烟,就是自欺欺人,等于是“假道学”。他再把水烟袋摔断踩碎,“如再说话当放屁,神仙就来惩罚我!”
这次,曾国藩没有食言,虽然每时每刻都心神彷徨,六神无主,但他用毅力撑下来,生不如死地熬了20多天,终于把烟给戒了。
3、小修小补于事无补,不干则已,要干就必从头做起,放手大干。要有不顾一切、勇往直前、百死不悔的精神,才有可能力挽狂澜,成就大业!
故事背景
当时,太平军正围困长沙,当时长沙城里正规军不到两千人,其他都是团练,不足三千人。 曾国藩到了长沙后,巡抚张亮基向他问计。
曾国藩一上来就否定了团练的用处,认为当时的破败时局不是编个团练打几场仗就能挽救的。
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:首先,政府没有钱,各地的大部分团练成员都是被强行拉出来的。其次,团练毕竟是民兵,不是正规军,他们最善于的是侦缉和游击战。在曾国藩眼中,游击战就不是正经打仗,只能起扰乱敌军之用。从未听说一场战争或一次战役是用游击战打胜的。
他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:“应该建立一支凶悍敢战的部队,怎么称呼它都无所谓,但它一定要比敌人凶狠,比政府的正规军强出百倍!”
张亮基惊骇万分,因为这是私建军队,搞不好会掉脑袋的,可曾国藩却认定必须如此才能力挽狂澜,挽救大清。
4、慢,不要紧。慢工出细活,只要坚持到底。
故事背景
曾国藩率领湘军进攻田家镇,他制订计划,让士兵从半壁山的峭壁上缒下,砍断横江铁索,如果成功,那长江南岸就彻底被其控制,田家镇则成为孤垒。
但这件事并不容易,因为太平军的铁索不仅仅系于峭壁上,中段还系在几艘沉船上。也就是说,砍断半壁山上的铁索,并不能让湘军水师顺利通过,因为江面上还有铁索。
对此,曾国藩的办法是把去砍铁索的士兵分为四队,一队不带武器,只带巨锅盛油脂灼烧铁索,另外两队携带大炮和太平军对轰,最后一队则开凿拴挂铁索的沉船。
装载大炮的船只立即吸引了太平军的注意力,双方开始对轰。于是,另外两艘船上的人就开始干活了。
有人报告曾国藩:“太慢了。”
曾国藩微闭着眼说:“慢,不要紧。慢工出细活,只要坚持到底。”
5、我看这用兵啊,就如下棋,又如射箭,临局走子,对方未必按棋谱来下,射箭教科书上讲的是身正,但身正也未必都能命中。因为成败都在变化万端之中。
故事背景
曾国藩经历了湖口惨败后,内心略有消沉,他对李元度道:“自出山以来,我连遭岳州、靖港、湖口三大败,我格物致知了许久,也搞不清楚。我是不是个不知兵的人呢?”
李元度想了想,说道:“非也,您的失败恰好是因为你知兵。”
曾国藩大惊,李元度缓缓说道:“如果岳州之败是天意,那靖港之败就是人为,用兵之术,贵在确定目标而不更改,您则是朝令夕改,所以才有靖港惨败。至于湖口之败,气太盛,以为大局在控,其实是被人所控啊。”
说完这段话,李元度慌忙去看曾国藩的脸色,但很遗憾,他什么都看不到,只是隐约感觉到曾国藩深吸了一口气。过了许久,才听到曾国藩又长出一口气:“你说得很有道理,我向来善听人言,博采众长,以为己用。我的心胸虽不如古圣先贤那样宽广,但至少能容人正确之言。”
曾国藩听了李元度的话后,不仅没有恼羞成怒,还采纳了李元度的意见,对自己的失败做了总结。
6、人凡发一谋,举一事,必有风波磨折,只要坚忍不懈,总可有志竟成。人不怕失败,只怕在失败中沉溺而难以自拔。
故事背景
曾国藩湖口惨败后,前去寻求南昌巡抚陈启迈的帮助,向他要粮、要船、要人,但陈启迈的态度却十分冷淡,一味推脱。一番谈话后,陈启迈请曾国藩吃饭,饭非常简单,曾国藩感觉是下人吃剩下端上来的。一面吃饭,曾国藩一面感慨,这真是个成败论英雄的时代,胜了什么都好说,败了怎么都不好说。
之后,在战败总结会议上,曾国藩对一帮夸夸其谈的文员破口大骂,将湖口惨败以来所有的憋屈都狠狠地发泄出来。那天夜里,曾国藩在迷迷糊糊、噩梦连连中被叫醒。勤务兵不无悲痛地告诉他,大批文员都卷铺盖走人了。
面对众叛亲离的局面,曾国藩接收了李元度的批评指正,勇于正视自己的失败,真正从失败中站了起来。
7、凡事何须瞻前顾后,只要奋勇向前。
故事背景
小池驿战败后,陈玉成的撤军是彻底的,太湖城和潜山的太平军守军都冲出城外,嗅着陈玉成兵团的气息撤回了南京。清军和湘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安庆的这两座前沿阵地。
曾国藩和多隆阿、胡林翼想不到胜利来得如此容易,立即改变原来四路进兵的计划,重新部署。多隆阿率清军进攻桐城,曾国藩则攻安庆,李续宜兵团则变成总预备队,随时对进展缓慢的人进行支援。
多隆阿把最硬的骨头——安庆,扔给曾国藩,曾国藩竟欣然接受。连他本人都对自己的行为莫名其妙,胡林翼提醒他,进攻安庆就等于在进攻长毛的老巢南京,你一人能应付得来吗?
曾国藩不知哪里来的干云豪气,说道:“凡事何须瞻前顾后,只要奋勇向前。”
8、老弟,此时才是修行时,平时的风光八面,大军如云,何须我们费尽心力?只有此时,才是我们用心时。
故事背景
当时,湘军正围困天京,各支军队里却陆续出现了瘟疫。
其实,当时真正损害湘军的“瘟疫”不是不可治疗的疾病,而是曾国藩的心理。他那段时间身心俱疲,仿佛又回到当年跳江之前的情境里。
瘟疫横行,夺走了很多士兵的性命,纵是大将也有中招的。湘军智勇兼备的张运桂就因瘟疫丧生,他的哥哥湘军骁将张运兰护送弟弟灵柩回后方,竟然也一病不起,几天后死掉。
在这段时间里,曾国藩一直与他身处前线的弟弟曾国荃通信,兄弟俩在这段时间都在互相传递负面情绪,负面情绪就是瘟疫,传染性极强。当一个人无法改变外界环境时,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改变心态,把负面情绪变为正面激励。
正是在这种境况下,曾国藩给弟弟写了这封信:
“老弟,此时才是修行时,平时的风光八面,大军如云,何须我们费尽心力?只有此时,才是我们用心时。瘟疫横行,我们就治疗、预防,援军不来,我们就自力更生。你老哥我大半辈子经历的困难和波折还少吗,三次险些自我了断,最终还不是挺过来了。我坚信,天佑有心人,肯努力,老天不会亏待我们。 ”
9、我们兄弟位高、功高、名望也高,朝野上下都将我家视为天下第一家。兄弟啊,楼高易倒,树高易折,我们兄弟时时都处于危险之中。所以应该专心讲究宽和、谦虚,也许才可以在高位而无危险。
故事背景
曾国藩被派去剿灭捻军,却在剿捻前线屡屡失利,曾国荃为助老哥一臂之力,再次出仕。他在湖北听闻许多官员都对他哥哥曾国藩的失利冷嘲热讽,同时他也看到很多官员尤其是湖广总督官文阁下,眉开眼笑,连吃得都比平时多了。
曾国荃如一头狂怒的野兽,他无法直接助力老哥,但可以从外围为老哥排忧解难。他的办法是弹劾官文!曾国荃的脾气明显不如曾国藩,所以弹劾文写得异常粗暴,给人的感觉是,如果不惩治官文,他曾国荃绝不罢休。
在弹劾官文之前,曾国荃得意洋洋地告诉了老哥他即将采取的行动。曾国藩收到弟弟的信后内心十分担忧,认为弟弟的影响力不够,必定招来报复。
10、何谓忠?尽自己的心力即是忠,这件事,我必须要去!哪怕死在天津,我也要去!
故事背景
1876年6月18日,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天津教案,法国领事丰大业被愤怒的中国民众活生生打死,民众打得兴起,打死丰大业一行后,又跑到各个教堂和其他外国人居住的地方,又是烧又是杀,骚乱终结时,已有20名外国人被打死,教堂被焚烧三处。
这事件一发生,朝野震动,能处理好这件事的人,在当时的世界,恐怕只有曾国藩。
此时的曾国藩早已是风烛残年,他的身体状态极度糟糕,眼神也不行。更重要的是,这起事件一旦处理不好,很可能再次引发列强对中国的侵略。
当时七个西方国家向清政府发出照会表示抗议,并要清政府严惩凶手,各国军舰开始向天津大沽口方向集结,可谓剑拔弩张。只要一点星火,就能引起滔天大祸。而且,这种外交事件,无论曾国藩如何处理,必定是两头不落好,很可能受到国内的指责,面对这种压力,曾国藩并没有退缩,而是抱着不惜一死的态度前往天津,誓要为国尽忠。
以上十句名言和故事背景,均摘自度阴山最新历史人物传记力作《曾国藩:又笨又慢平天下》。
卖书狂魔熊猫君
用满地打滚的方式,推荐好得要死的书
戳阅读原文,立即带走
《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