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曾国藩和袁世凯,两个在晚清时期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,为何最终的结局会如此不同?一个手握五十万大军却最终未能造反,另一个仅凭七万嫡系部队就成功取代了大清,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?
从表面上看,曾国藩和袁世凯都是晚清权臣中的佼佼者,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截然不同。究竟是什么让这两个人走上了迥然相异的道路?
一、曾国藩:忠君爱国的儒家贤臣
曾国藩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,从小就受到了深厚的儒家思想熏陶。在他的心中,最重要的就是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这样的人生追求。无论是在仕途初期还是权势巅峰时期,曾国藩始终都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,从未有过任何谋取个人权力的野心。
曾国藩的这种思想和行为,在当时的朝廷中可谓是独树一帜。即使有人试图探探他的意思,想看看他是否有造反的想法,但曾国藩的回答却始终只有两个字:"忠君"。他从未有过任何想要独立的念头,只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辅佐明君的贤臣,最终流芳百世。
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如此忠心耿耿,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的深深影响外,他对于大清的忠诚也是源于一种责任感。
在他看来,作为一个臣子,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国家尽忠,哪怕是在面临国家危难之际,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。正是这种责任感和忠诚,让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也让他在朝廷中声望日隆。
但是,曾国藩的这种思想和行为,也让他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主动权。因为朝廷为了防范他的野心,就将兵权和政权分开,让他无法完全掌控手下的五十万大军。这也成为了曾国藩最终未能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二、袁世凯:唯利是图的地主阶级子弟
与曾国藩不同,袁世凯出身于地主阶级,从小就接受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。在他的心中,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的。无论是做什么事情,袁世凯都会先考虑一下这对自己有什么好处。
这种唯利是图的性格,在袁世凯的一生中都有所体现。比如在戊戌变法期间,当时的光绪帝正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,但袁世凯却选择了出卖光绪,告密给了慈禧太后。这无疑导致了变法的失败,也让六君子丧生。但在袁世凯看来,跟随慈禧远比跟在光绪身边有价值,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。
这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维方式,也让袁世凯在之后的仕途中越走越远。他不断地收买人心,结交各方势力,最终在大清摇摇欲坠的时候,凭借着自己手中的七万嫡系大军,成功地取代了大清,登上了帝位。
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实现自己的野心,除了他自身的阴谋诡计外,时局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当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,大清的局势还算稳定,三大权臣——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三足鼎立。但到了袁世凯的时代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
大清的统治力已经大不如前,满人的统治地位也日渐式微。这为袁世凯这个汉人权臣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同时,袁世凯还得到了列强国家的支持,这无疑让他离帝位又近了一步。
而曾国藩当年即使有五十万大军,但要想造反也并非易事。因为他还要面对来自其他权臣的反对,比如李鸿章和左宗棠。这些人一定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曾国藩的行为。
但对于袁世凯来说,这些顾虑都不复存在了。他手握嫡系大军,又得到了列强的支持,再加上大清已经摇摇欲坠,这就为他的崛起铺平了道路。
三、军事实力与指挥权的差异
虽然曾国藩手中拥有高达五十万的大军,但实际上他能够完全掌控的只有其中的十万左右。这是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,曾国藩的声望太高,朝廷为了防范他的野心,就将兵权和政权分开,让他无法完全掌控这支庞大的军队。
这种做法无疑大大削弱了曾国藩的实际军事实力。即使他手中拥有五十万大军,但如果无法完全掌控和调遣,那也等于是"无米之炊"。这也成为了曾国藩最终未能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相比之下,袁世凯手中的七万大军,却都是他的嫡系部队,他完全可以掌控和调遣。即使是朝廷想要调动这支军队,也很难做到。这就给了袁世凯一个很好的机会,在大清摇摆不定的时候,他可以凭借这支军队来谋取更多的权力。
可以说,军事实力和指挥权的差异,也是造成曾国藩和袁世凯最终结局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曾国藩虽然手握大军,但实际上无法完全掌控,而袁世凯则完全可以自由调遣手下的嫡系部队。这无疑为袁世凯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四、结语
曾国藩和袁世凯,两个在晚清时期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,最终却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。
曾国藩一生都在践行着儒家思想,忠君爱国,从未有过任何谋取个人权力的野心。即使手握五十万大军,他也从未想过要利用这支军队来造反。在他看来,最重要的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辅佐明君的贤臣。
而袁世凯则完全不同,他出身于地主阶级,从小就接受的是一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。无论做什么事情,他都会先考虑一下这对自己有什么好处。这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维方式,也让他在仕途中越走越远,最终成功地取代了大清。
除了思想背景的差异,军事实力和指挥权的掌控程度,以及时局的变迁,也都是造成两人最终结局不同的重要因素。
曾国藩和袁世凯的故事,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。在追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,我们应该如何取舍?又该如何平衡自己的野心和对他人的忠诚?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