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| 文章| 资讯| 行情| 企业| wap手机版| article文章| 首页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普通会员

易达信息科技

企业列表
新闻列表
推荐企业新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依依
友情链接
  • 暂无链接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原创李鸿章与曾国藩闹翻,不久就去认错,湘军大佬:不靠他你凭啥成功
新闻中心
原创李鸿章与曾国藩闹翻,不久就去认错,湘军大佬:不靠他你凭啥成功
发布时间:2024-12-27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0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晚清中兴名臣之中,有一人叫胡林翼,他是湘军前身“楚勇”的重要人物。

原创李鸿章与曾国藩闹翻,不久就去认错,湘军大佬:不靠他你凭啥成功

与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相比,胡林翼的星光或许要黯淡了些,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力,他却一点也不逊色。

胡林翼是治军用兵的大师,他与曾国藩二人的用兵之道被蔡锷将军汇编成了《曾胡治兵语录》,后来成为黄埔军校的必读书目。

胡林翼,字贶生,号润之。对于“润之”这两个字,读者朋友是否非常熟悉呢?没错,伟大领袖也字“润之”。青年时代的他,因为敬重胡林翼,便向其致敬,改“咏芝”为“润之”。

胡林翼对于历史的一大贡献,是他团结了湘军,使它走向强大。

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迹,就是胡林翼成功维系住了曾国藩与李鸿章已经恶化的关系。

对于李鸿章的个人而言,如果没有胡林翼的指导和帮助,他则可能走向完全迥异的人生。那么,中国近代史上那位有名的“裱糊匠”,可能就不会出现了。

李鸿章20出头就中了进士,其才学之高自然无须多言,但有才之人往往又不谙世事,缺少真实的社会历练,他们自视甚高,好意气用事。

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,且什么都能干好,等到积累了一定的人生阅历,经历了足够的痛苦和挫折之后,才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。

而人在充分认识自己之前,该吃的苦、该交的学费,是一点也不会少的。

所以,对于“才”与“能”这两个字的真正涵义,胡林翼有过如下精彩的论断:

“才”字是“木”字失去一足,自己还不能做到稳当,怎么能堪大用?

“能”字是“熊”字收起了四个利爪,有才而不张扬、不显摆,做到张弛有度、内敛持重,这才是一个人开始成熟的标志。

40岁以前的李鸿章,屡屡与曾国藩闹矛盾,既是他个性使然,也是没有成熟的表现。

在投奔曾国藩之前,李鸿章已经在老家安徽打了5年仗。但那个时候他是秀才带兵,又属于初入现实社会,结果怎叫一个“烂”字了得。

后来经过哥哥李翰章的极力撮合,他才第二次走到老师曾国藩面前。

进了曾国藩的幕府后,李鸿章才算真正遇到了一个好的引路人,但是很快,另一种愁绪又开始折磨着他。

曾国藩十分看重李鸿章的文字能力,专门让他起草给朝廷的汇报。写这种汇报不同于今天我们在网络上码字,它不但需要作者有相当的学识和文字功力,更需要具备非凡的见识与勇气。否则,你根本无从下手。

曾国藩看重了李鸿章的天分,而李鸿章也确实是文字方面的稀缺人才。所以,曾国藩一开始就对他严格要求,悉心调教。但没想到这却成为师徒二人分野的开始。

湘军有个规矩,黎明之前就要早起操练,就连曾身边的文人幕僚也不例外,而且他们还要陪曾国藩吃早餐。

李鸿章此前懒散惯了,根本受不了这种苦。某一天,他积累的怨气终于爆发,先是称病不起,而后又怄气不去吃早饭。

但曾国藩是何等人物,他知道自己的高徒是装出来的,是在做无声的抗议。

因此,曾国藩便故意再三让人去叫李鸿章,还说人不到齐今天谁都不吃饭了。

“犟徒弟”遇见了“倔师傅”,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,李鸿章只得从命,悻悻而来。

李鸿章来了,可曾国藩这边却不吃了,他铁着脸留下一句话:“少荃啊(李鸿章字少荃),来我这里没别的,就要讲究一个‘诚’字。”

言下之意,你小子要不诚实,就不配在这混!这是曾国藩给李鸿章上的第一课。这让李鸿章当时就为之悚然,以后每天乖乖遵守规矩。

但是,作为一位大才,李鸿章并没有真正收起自己的“利爪”。

曾国藩最初欣赏的是李鸿章的文字功力,渐而才对他的见识和谋略刮目相看。

但李鸿章有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,他对曾国藩的所求,超过了曾对他的给予。

因为太平天国运动,当时大清的江南半壁战火四起,虽然于国无利,但这却是英雄最好的舞台。

那些志向远大的人,是不可能甘于整日舞文弄墨的,他们要到疆场上有所作为。

对当时的李鸿章来讲,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了。这也让他变得极难驾驭。

为了锻炼李鸿章的实战本领,曾国藩其实也没少操心。他先是让李鸿章训练马队,但这明显超过了李的“专业范畴”。

后来,曾国藩又想派李鸿章去协助弟弟曾国荃,以便在一线长长见识。但李鸿章只想自领一军单干,哪会甘心当曾国荃的马仔。于是,李鸿章提出不想干了,给朝廷打了一个报告。

可曾国藩还是需要李鸿章的,他给咸丰帝也打了一个报告,里面专门提到了李鸿章,要求他留下来为己所用。结果,咸丰帝准了。这下可好,李鸿章想走,曾国藩硬生生给拦下,而且在皇帝那里备案了。现在除了投靠太平军之外,李鸿章还只能就在湘军老实呆着。

但一年以后,在祁门大营,因为李元度临阵逃脱事件,曾、李二人又起了纠纷,而且直接闹掰了。

曾国藩想让李鸿章起草参劾李元度的奏章,但李鸿章却认为曾国藩此举是对李元度的忘恩负义,于是拒绝。

曾国藩大为恼火,说:“你不写,我难道不会自己写?”

李鸿章接着回怼:“那我就不留在这了!”

曾国藩怒道:“随便!”

于是,李鸿章就这样与曾国藩闹掰了。

在离开祁门大营去往南昌的路上,李鸿章途径太湖县,特意去拜访了湘军大佬胡林翼。

胡林翼一针见血的对李鸿章说:“你和曾公闹翻,埋怨他不给你施展才干的机会,但如不靠曾公,你又凭什么发迹呢?”

李鸿章是大才,这一点不容置疑。但大才能否大用,却还是需要一定客观条件的。

这种客观条件,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引路人和足够强大的靠山。有了这些,大才才能更快更好的发迹。以后再创造属于自己的另外一番天地,那就是后话了。

胡林翼为保住李鸿章,同时还写信劝曾国藩说:“李鸿章有自己的主见,只要我们引导得好,他定能壮大湘军。”

之后,李鸿章在南昌呆了七八个月,把形势看得透彻了,把问题想得明白了,甚至颇为自己的一时意气用事而后悔:

如今这世道,若想成功,必须要有依靠。天下除了曾公,我还能依靠谁?虽然以前有矛盾,但还是要靠他才能建功立业,这才是成功的捷径啊。

于是,李鸿章“厚着脸皮”再次到曾国藩门前认错,而曾国藩也不计前嫌,对其更加青睐。

当年12月,太平军攻打上海,上海豪绅向曾国藩求助。曾国藩派李鸿章带兵前往,而李鸿章也得以借此机会招募淮军,自立门户,这也是他发家的原始资本。

李鸿章借势起家,这其实只是他精彩人生的一块基石。我们普通人没有李鸿章那种机遇,但类似的人生,我们不一定没有经历过。

无论你我,都曾年少轻狂过,都曾恃才傲物过,我们曾经活得棱角分明,活得心比天高,但是,有一个真理我们需要明白:驾车骑马才能日行千里,乘舟驾船才能渡江过河。即便强如李鸿章,也要向曾国藩的低头。